-
聂伟进(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检视与反思 ——基于2010-2020年发布的36份政策文本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沈瑞林,张彦会,李昕钰(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我国高校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费尔克劳夫话语三维模式的考察[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陆林召(淮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多维审思[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陆根书1,2,胡文静3,4(西安交通大学a.人文学院;b.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c.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d.“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高校师生关系:一个重要而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马建新1,王竝2,赵永兵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a.思政部;b.宣传部).儒家式应对思想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盛振文(山东协和学院校办).双创教育语境下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范式及其策略[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张庆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量化评估对高校教师的规训隐忧 ——从《慢教授》看学术职业的异化[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吕焰(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种沉默? 如何应对? ——高校思政课“课堂沉默”的认识论转向[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郑淳1,闫月勤2,王海超3(西南交通大学a.历史文化研究院;b.国际学术组织研究中心;c.外国语学院).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演进、价值指向及要素条件 ——基于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李海峰(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高校教师校内申诉制度的理论分析 ——基于教师权益保障的立法论视角[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刘兴璀(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走向融合:高校课程思政话语冲突及其逻辑重构[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袁卫(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基于卓越的公义:美国一流大学招生管理法治化研究[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孙献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高校美育实践的新路径与新课程[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孙丽芝1,陈廷柱2(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学教学项目制治理:逻辑困境、特殊问题及风险防控[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陈悠,汪晓赞(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新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变革研究[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董云川(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大学师生情态的变化: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J].江苏高教,2022,第3期
-
潘炳如,顾建民(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在培养过程中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黄路遥(莱顿大学教学研究院).从放逐到回归:研究性教学“知识回归”立场之辨析[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曹海燕(东南大学学生处).组织视域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焦磊1,袁琴2(华南理工大学a.高等教育研究所;b.公共管理学院).组织变革视域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式创新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张炜1,王良2(浙江大学a.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b.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学科评估的未来走向[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施悦琪(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系统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原则 ——自组织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梁会青1,李佳丽2(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组织系统对博士后学术职业认同的影响研究 ——基于Nature 2020年全球博士后调查的实证分析[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阎光才(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讲授方式的功过、处境与挑战[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王志刚1,李晓乐2(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黄树军(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实现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叶晓力1,欧阳光华2(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何谓良好的大学教学? ——奥克兰大学良好教学框架述评[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
卢盈(河南师范大学a.教育学部;b.河南省宏观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学术系统的“差序格局”及其治理[J].江苏高教,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