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向东1,廉睿1,吴佳美1,唐良辉1,乔志军1,阮殿波1,2(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先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院).基于Fluent的超级电容器模组充放电循环的热仿真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乔荣涵,岑官骏,申晓宇,田孟羽,季洪祥,田丰,起文斌,金周,武怿达,詹元杰,闫勇,贲留斌,俞海龙,刘燕燕,黄学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锂电池百篇论文点评(2020.12.1—2021.1.31)[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马德正,李培超,张恒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锂离子电池隔膜在压缩过程中的流固耦合效应[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朱振东,吴欢欢,张峥,彭文,李丽娟(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析锂及析锂回嵌行为的三电极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周天念,吴传平,陈宝辉(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防灾减灾中心电网输变电设备防灾减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热引发三元18650型锂离子电池组的燃烧特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谢彬,孙嘉楠(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基于机械仿真和测试的高比能量锂硫电池模组开发[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朱先伟,孙志高(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二烷微乳液冰浆制备与性能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刘伟霞1,田勋1,肖家勇1,常伟2,李源2,毛樑2(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觉云科技有限公司).基于混合模型及LSTM的锂电池SOH与剩余寿命预测[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左安昊,方儒卿,李哲(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锂离子电池电极结构参数对单体能量与功率的影响[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梁卫华1,吴大勇1,舒均国2(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逗号刮刀涂布流场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蒋中明1,2,郭菁1,唐栋1,3(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长沙理工大学水沙科学与水灾害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长沙理工大学洞庭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压气储能地下储气库压缩湿空气热力学模型[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李夔宁1,2,何铖1,2,谢翌3,刘彬1,2,邓莎莎1,2(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大倍率放电工况下48 V软包电池包的热管理[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董浩晖,王丽伟(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沸石13X在开式吸附储热中“反应波”现象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王莉,刘建红,何向明(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红磷复合负极实用化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张志鸿,牟俊彦,孟玉发(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风冷圆柱形锂离子电池系统热失控扩展特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杨民安,陈宁,王博,张乾,陈敬沛,赵海雷,李福燊(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的基因规律[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罗新梅,古家安(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不同长径比的分形肋片强化PCM熔化传热数值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杨春燕1,2,马云龙3,冯小琼1,2,张世英1,安长胜1,李劲风2(长沙学院;中南大学;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碳基材料在铝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秦欢1,黄碧雄1,严晓2,王影1,徐华源1,刘双宇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玫克生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铁锂电池包微短路诊断方法的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张鸿宇,王宇(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国外电网侧储能电站参与调频辅助服务市场的机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李建林,王哲,王力(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方工业大学)).储能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王腾辉1,2,陈果1,杨学林1(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三峡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非晶态纳米硅粉制备方法综述[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2期
  • 王莉1,谢乐琼1,田光宇2,何向明1,2(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安全性问题,还是可靠性问题[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 梅文昕1,段强领1,王青山2,3,李妍2,3,李欣4,朱金大4,王青松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大型磷酸铁锂电池高温热失控模拟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 张远进1,2,吴华伟1,2,叶从进1,2(湖北文理学院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与测试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文理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基于AUKF-BP神经网络的锂电池SOC估算[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 封居强1,伍龙1,黄凯峰1,卢俊2,张星1(淮南师范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淮南市矿用电子技术研究所).基于FFRLS和AEKF的锂离子电池SOC在线估计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 盛鹏1,徐丽1,赵广耀1,韩燕2,吴玉庭2(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工新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新型混合硝酸熔盐的制备及热物性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 曹建军1,王俊1,张利勇1,刘亚奇2,3,凌浩恕2,3,王亮2,3,徐玉杰2,3,周学志4,陈海生2,4(神华国华(北京)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科储能(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蓄热技术对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效益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0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