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德仁1,2,3,龚健雅1,4,秦昆4,吴华意5(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和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潘万彬,王毅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设一流计算机图形学原理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成怀刚1,2,程芳琴3,1,宋慧平1(山西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山西大学).资源循环工程设计教材的适应性及对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郑秀英1,2,李艺楠1,刘春梅1,苏海佳1(北京化工大学教务处;北京化工大学教育教学评价与督导办公室).TQM理念多维立体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范瑜(北京交通大学;华盛顿协议周期审查组(斯里兰卡组)).工程教育认证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的国际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李志义1,黎青青2(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学生学习产出评价:美国高校的做法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谌涛1,肖亦奇2(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面向智能制造的跨学科创新教育:设计思维引领的新范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王佳昕(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知识生产规则及生成逻辑——基于T大学的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2期
  • 林健1,2,耿乐乐3(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国家工程教育多学科交叉创新引智基地;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和促进产业发展的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王方,柴建,王燕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李德丽1,刘立意2(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科教产教”双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逻辑与范式改革——基于创新创业实验室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姚岚1,2,谭维智3(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外语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大数据研究院).数字化转型视域下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诉求、困境与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李双寿(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新时代新业态新工科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创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魏艳1,路冬1,李远2,融亦鸣1(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南方科技大学语言中心).三维贯通融合的本科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以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荆琦,冯惠(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产教融合下的双轨制开源教学模式探索——以北京大学“开源软件开发基础及实践”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徐艳茹1,刘继安1,解壁伟2,余子濠2,包云岗2,3(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教融合培养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理路与机制——OOICCI芯片人才培养方案解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李伟光1,2,蒋柱武3,梁恒1,丁翠翠3,白朗明1(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福建工程学院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研究型和应用型大学传统工科专业新工科建设比较研究——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李正1,吴钰滢2,焦磊3(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新知识生产模式下跨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丁国富,马术文,孟祥印,曾东红(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面向产业的开放式云产教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刘敏1,王耀南2,3,江未来1,谭浩然1(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工程院;湖南大学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时代工科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张建勋,武志峰,石连栓(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工程学院).基于行业学院的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郑海昊1,刘韬2(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数字时代工科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研究:基于社会存在感理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蒋永文1,夏天添1,2,王玉光1,曾颖1(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江西科技学院江西省区域发展研究院).团队调节焦点如何提升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效率——来自经验取样法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曹雨平,张兵1,2,邹一琴3(常州工学院;常州工学院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常州工学院教务处).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机制设计——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刘瑞芹(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部).高职院校不同建群方式下专业群治理比较——以2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纪阳1,卢晓东2,包卫东3(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实践创新型新生工程教育与学业危机应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刘进1,Son Hyejin1,吕文晶2(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MIT斯隆管理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韩国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产教融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朱佳斌1,章颖倩1,杨大伟2,刘群群3(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山东省东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生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 林成华,周红坊,张维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招生机制与资源整合:MIT多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项目实践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共有9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