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杨高1,周春山2(广东财经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深圳不同类型农民工聚居区的社会融合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朱文博1,李双成2,朱连奇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省域生态系统服务足迹流动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刘永超1,2,3,李加林1,4,袁麒翔5,史小丽6,浦瑞良7,何改丽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自然资源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海洋资源管理中心;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南佛罗里达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中美港湾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比较——以浙江象山港与佛罗里达坦帕湾为例[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张永明1,甄峰2(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成环境对居民购物模式选择的影响——以南京为例[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牛姝雅1,张争胜1,刘玄宇2(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更路簿》与潭门地方性的建构与再现[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于瀚辰1,周麟2,沈体雁1(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集聚经济指向的空间效应[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侯光良1,许长军2,吕晨青1,陈琼1,兰措卓玛1(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全新世仰韶文化扩张的环境背景[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申元村1,程维明1,2,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生态地貌学研究体系及其功能提升探讨[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何蕾1,李国胜2,李阔3,张悦2,4,郭腾蛟2,4(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珠江三角洲地区风暴潮灾害工程性适应的损益分析[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秘书处.天山红层与丹霞地貌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2019首届中国峡谷旅游论坛在新疆阿克苏召开[J].地理研究,2019,第2期
  • 王士君1,廉超1,赵梓渝2(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从中心地到城市网络——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转变[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方创琳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陆林1,任以胜1,朱道才1,2,程久苗1,杨兴柱1,杨钊1,姚国荣3(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刘天曌1,2,刘沛林1,2,王良健1(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古村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路径选择——以萱洲古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陈明星1,2,隋昱文1,2,郭莎莎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新型城镇化在“十九大”后发展的新态势[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曹祺文1,鲍超2,3,顾朝林1,管卫华4,5(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基于水资源约束的中国城镇化SD模型与模拟[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孙斌栋1,2,3,金晓溪1,2,3,林杰1,2,3(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城市实验室).走向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格局——1952年以来中国城市规模分布演化与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宁越敏1,杨传开2(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合[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沈建法(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香港亚太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现实,理论与对策[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樊杰1,2,郭锐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新型城镇化前置条件与驱动机制的重新认知[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叶超(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崇明生态研究院).空间正义与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方法论[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杨山1,2,杨虹霓1,季增民3,于璐璐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椙山女学园大学文化信息系).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圈的重组机制——以昆山群益社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刘盛和1,2,王雪芹1,2,3,戚伟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城镇人口“镇化”发展的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周春山,王宇渠,徐期莹,李世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省城市化与地理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珠三角城镇化新进程[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罗庆1,李小建1,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基于VIIRS夜间灯光的中国城市中心的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陆大道,樊杰,陈明星.“新型城镇化新变化的科学认知”专辑序言[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 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中国地理学会秘书处).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J].地理研究,2019,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6 7 8 尾页 共有8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