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马红勃,刘东涛,冯国华,王静,朱雪成,张会云,刘静,刘立伟,易媛(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宋仕勤1,2,杨清龙1,2,王丹1,2,吕艳杰2,徐文华2,魏雯雯2,刘小丹2,姚凡云2,曹玉军2,王永军1,2,王立春1,2(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东北主推玉米品种种子形态及贮藏物质与萌发期耐冷性的关系[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付美玉1,2,熊宏春2,周春云2,郭会君2,谢永盾2,赵林姝2,古佳玉2,赵世荣2,丁玉萍2,徐延浩1,刘录祥2(长江大学农学院/主要粮食作物产业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作物航天诱变技术改良中心).小麦矮秆突变体je0098的遗传分析与其矮秆基因定位[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刘丹1,周彩娥1,王晓婷1,吴启蒙1,张旭1,王琪琳1,曾庆东2,康振生2,韩德俊1,吴建辉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集群分离分析结合高密度芯片快速定位小麦成株期抗条锈病基因YrC271[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丁红,徐扬,张冠初,秦斐斐,戴良香,张智猛(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不同生育期干旱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王瑞1,2,陈雪1,2,郭青青1,2,周蓉1,2,陈蕾1,2,李加纳1,2(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市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蓝型油菜白花基因InDel连锁标记开发[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冯健超1,许倍铭1,江薛丽1,胡海洲1,马英1,王晨阳1,2,王永华1,马冬云1,2(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籽粒不同层次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差异及氮肥调控效应[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巫燕飞,胡琴,周棋,杜雪竹,盛锋(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延伸因子复合体家族基因鉴定及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模式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杨昕1,2,3,林文忠3,陈思远1,2,杜振国3,林杰3,祁建民1,2,方平平1,2,陶爱芬1,2,张立武1,2,3(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作物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农村部东南黄红麻实验观测站/福建省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福建省南方经济作物遗传育种与多用途开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麻双生病毒CoYVV的分子鉴定和抗性种质筛选[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袁嘉琦,刘艳阳,许轲,李国辉,陈天晔,周虎毅,郭保卫,霍中洋,戴其根,张洪程(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氮密处理提高迟播栽粳稻资源利用和产量[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王娟1,张彦威2,焦铸锦1,刘盼盼1,常玮1(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业工程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PyBSASeq算法挖掘大豆百粒重相关位点与候选基因[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周悦,赵志华,张宏宁,孔佑宾(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部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14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黄成,梁晓梅,戴成,文静,易斌,涂金星,沈金雄,傅廷栋,马朝芝(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蓝型油菜BnAPs基因家族成员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杜浩1,程玉汉2,李泰1,侯智红1,黎永力1,南海洋1,董利东1,刘宝辉1,程群1(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徐宁坤,李冰,陈晓艳,魏亚康,刘子龙,薛永康,陈洪宇,王桂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新的玉米Bt2基因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分子鉴定[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郭艳春1,2,3,姚嘉瑜1,2,3,张镕斌1,2,陈思远1,2,3,何青垚1,2,3,陶爱芬1,2,方平平1,2,祁建民1,2,张列梅1,张立武1,2,3(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作物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农业农村部东南黄红麻实验观测站/福建省麻类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福建省南方经济作物遗传育种与多用途开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与生物技术中心).中国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3期
  • 胡亮亮,王素华,王丽侠,程须珍,陈红霖(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绿豆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鉴定及耐盐种质筛选[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王洋洋1,贺利1,任德超2,段剑钊1,胡新2,刘万代1,郭天财1,王永华1,冯伟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所).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不同水分冬小麦晚霜冻害评价[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尔晨1,林涛2,3,4,夏文1,张昊1,徐高羽1,汤秋香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棉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荒漠绿洲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灌溉定额和施氮量对机采棉田水分运移及硝态氮残留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徐龙龙,殷文,胡发龙,范虹,樊志龙,赵财,于爱忠,柴强(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水氮减量对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主要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张海燕1,解备涛1,姜常松2,冯向阳3,张巧4,董顺旭1,汪宝卿1,张立明5,秦桢1,段文学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薯类科学观测实验站/特色作物山东省工程实验室;海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昌乐县农业农村局;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不同抗旱性甘薯品种叶片生理性状差异及抗旱指标筛选[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陈新宜1,宋宇航1,张孟寒1,李小艳1,李华1,汪月霞1,齐学礼2(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干旱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苗的生理生化胁迫以及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的缓解作用[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张加康1,2,李斐1,史树德3,杨海波1(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质量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植保植检站;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渠建洲1,2,冯文豪1,张兴华1,2,徐淑兔1,2,薛吉全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玉米籽粒大小的遗传结构[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张艳波,王袁,冯甘雨,段慧蓉,刘海英(云南大学农学院).棉籽油分和3种主要脂肪酸含量QTL分析[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 闫岩,张钰石,刘础荣,任丹阳,刘洪润,刘雪晴,张明才,李召虎(植物生长调节剂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双晚”种植模式下的品种匹配与资源效率[J].作物学报,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1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