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平1,康利斌1,王明菊2,赵广2,罗振华2,唐堃1,陆雅翔3,胡勇胜1,3(中科海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100190;3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及经济性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张言1,王海1,2,刘朝孟1,张德柳1,王佳东2,李建中1,高宣雯1,骆文彬1(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广西银亿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富镍三元正极材料NCM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王培灿,万磊,徐子昂,许琴,庞茂斌,陈金勋,王保国(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基于界面工程的自支撑催化电极用于电解水制氢[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辛耀达1,李娜1,杨乐1,宋维力1,孙磊2,陈浩森1,方岱宁1(北京理工大学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集成电路与电子学院).锂离子电池植入传感技术[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周伟东,黄秋,谢晓新,陈科君,李薇,邱介山(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固态锂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周伟1,2,符冬菊2,刘伟峰3,陈建军2,胡照1,2,曾燮榕1(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55;3太原理工大学).废旧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燕乔一1,吴锋1,2,陈人杰1,2,李丽1,2(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回收处理及资源循环[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赵易飞1,杨振东1,李凤1,谢召军1,周震1,2(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氮掺杂碳包覆Na3V2(PO4)2F3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谢程露1,黄贤坤1,2,康丽霞1,2,刘永忠1,2(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新能源系统工程与装备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胶体溶液制备碳纳米管负载钌纳米颗粒的电催化合成氨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李一涛,沈凯尔,庞全全(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大学先进电池材料理论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有机物辅助的硫化物电解质基固态电池[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肖哲熙1,鲁峰1,林贤清2,张晨曦1,2,白浩隆1,于春辉1,何姿颖1,姜海容1,魏飞1(清华大学化工系;硅源新能材料有限公司).气固流化床硅氧碳负极材料的宏量制备[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王宇作1,2,邓苗3,王瑨1,4,杨斌5,卢颖莉2,荆葛2,阮殿波6,7(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宁波中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宁波315112;3中国人民解放军95979部队;成都佰思格科技有限公司;宁波瞬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大学先进储能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清华大学材料学院).碳化温度对软碳负极储锂动力学的影响[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刘杭鑫1,2,陈现涛1,2,孙强1,2,赵晨曦1,2(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民机火灾与安全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民航安全工程学院).软包锂离子电池真空环境下循环性能特性[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石鹏1,翟喜民2,杨贺捷2,赵辰孜1,闫崇1,别晓非2,姜涛2,张强1(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用化复合锂负极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丁奕1,杨艳2,陈锴2,曾涛1,黄云辉2(上海材料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锂离子电池智能消防及其研究方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武怿达1,张义1,詹元杰1,郭亚奇1,张辽1,刘兴江2,俞海龙3,赵文武3,黄学杰1,3(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氧化硼修饰的钴酸锂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张浩然1,车海英2,郭凯强1,申展3,张云龙2,陈航达2,周煌2,廖建平2,刘海梅1,马紫峰2,3(上海电力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工程系).Sn掺杂NaNi1/3Fe1/3Mn1/3-xSnxO2正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韩俊伟1,2,3,肖菁1,4,3,陶莹1,4,孔德斌5,3,吕伟2,杨全红1,4,6,3(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能源学院;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致密储能:基于石墨烯的方法学和应用实例[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吴玉庭,寇真峰,张灿灿,吴伊洋(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列管式固体氯化钠蓄冷换热器动态分布参数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张弘1,张阳1,赵耀1,王久林1,2(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大学化学学院).固固转化反应硫正极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蒋铖一,钟尊睿,吴自德,彭浩(南京工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C8H18~C11H24混合烷烃体系相变材料的热力学性能[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于春辉,何姿颖,张晨曦,林贤清,肖哲熙,魏飞(清华大学化工系北京绿色化学反应工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硅基负极与电解液化学反应的分析与抑制策略[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冯锦新1,凌子夜1,2,方晓明1,2,张正国1,2(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育部强化传热与节能重点实验室;2广东省热能高效储存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变乳液的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常泽宇,张之琦,张晓东,李丽,郁亚娟(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能源与环境材料系).基于数据驱动的动力电池健康状态评估平台[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苏要港1,吴晓南2,廖柏睿1,李爽1(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工程学院).耦合LNG冷能及ORC的新型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吴小凌1,周涛2,刘钰照2,杜艳平2,陈会平1,李顺1(广州万宝集团压缩机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基于空气紊流的中空底孔微柱阵列设计及强化散热数值研究[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王灿1,马盼1,祝国梁2,魏水淼1,杨植禄1,张志宇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丙烯酸锂包覆天然石墨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沈秀,曾月劲,李睿洋,李佳霖,李伟,张鹏,赵金保(厦门大学).γ射线辐照交联原位固态化阻燃锂离子电池[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张强,李泓.乘势而上,奋发有为 努力推动化工与储能高质量发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
欧宇,侯文会,刘凯(清华大学).锂离子电池中的智能安全电解液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2,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