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徐晶晶1,胡卫平1,逯行2(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在线协同学习的群体动力理论模型、案例设计与实现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王林发,马晓娜(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学名师“二次成长”:意义、困境与突破[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张铭凯(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价值追求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童莉莉1,张晨1,黄荣怀1,雷凤宇2,杨赞波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河北雄安新区淀南中学).教育社会实验: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研究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刘丰源1,张香兰1,张夫伟1,孔玺2(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教学:误用后果、归因与破局[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戴妍,王奕迪(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区位分布及其空间集聚效应[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陈耀华1,陈琳2,姜蓉2(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场景式学习促进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潘海生,胡缓(天津大学教育学院).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下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机制研究 *[[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杨开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论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伦理风险[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朱万侠,李肖霞(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专递课堂”对乡村儿童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 ——基于31所乡村薄弱校1068名学生的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张伟民,梁凯文,王洋(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基于Unity3D与模块化教学机器人平台的课程改革实践 ——以中小学机器人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邓莉莎(贵州师范大学).“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张引,刘志江(河北大学历史学院;保定学院).新媒体技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与传播中促进作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杨彦丽(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上的译者》对翻译实践的历史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杨秀森.深圳宝安区试水数字化“双减”搭建“五育融合”塔基[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3期
  • 赵萍1,田俊2(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面向精准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构建与实证研究 * ——以高中数学学科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马宁1,郭佳惠2,温紫荆2,李维扬1(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数据背景下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模式与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钟绍春1,2,钟卓2,范佳荣2,赵雪梅2,杨澜2(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技术如何支持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王娟1,2,郑浩1,高振1,邹轶韬1(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中心).“双减”背景下在线教育智慧治理框架构建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何聚厚1,李天宇1,2,何秀青3(陕西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陕西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大单元设计的意蕴、困境和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王阿习1,余胜泉2,3,陈玲2,3(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数据驱动的课堂观察活动多元分析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罗祖兵,韩雪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对知识教学的僭越之思与破解之道[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秦玉友,王玉姣(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不让未成年人成为“被手机耽误的一代” ——未成年人手机沉迷问题分析与教育干预[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姜永伟1,于宝林1,冯雷2(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中的价值观塑造 * ——以法学教育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郑旭东,周子荷,贾洋洋(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三个课堂”常态化按需应用:挑战与出路[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梁林梅1,沈芸2,耿倩倩3(河南大学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河南大学教育学部).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本土实施与机制创新 * ——以教育部2018年度和2019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刘志1,2,梁晨曦3,彭年强4(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教育治理体系下县域落实立德树人的行动逻辑与运作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魏志慧1,林东华2,刘玉梅2,胡啸天3(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海关学院继续教育部).基于叙事行动研究的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发展 * ——以TPACK为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魏和平,伏蓉(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应用“三个课堂”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研究 * ——基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 祝刚1,王语婷1,申亮2,程力1(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微观政治视角下的教师个人解释框架与专业脆弱性 * ——与比利时鲁汶大学格特·凯尔克特曼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1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