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琴1,2,赖本忠2,付智勇1,3,徐勤学2,4,陈洪松1,3(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管道孔径对西南喀斯特坡地水土漏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2期
-
汪爱霞,马彦麟,齐广平,康燕霞,银敏华,汪精海,贾琼,唐仲霞,姜渊博(甘肃农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草地生产力提升的水氮调控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2期
-
《水土保持学报》编辑部.《水土保持学报》著作权使用声明[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2期
-
李彦旻1,2,3,沈育生4,5,王世航1,2,3(安徽理工大学空间信息与测绘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矿山采动灾害空天地协同监测与预警安徽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矿区环境与灾害协同监测煤炭行业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科院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陆地碳排放时空特征及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王海琪,黄艺华,蒋桂英,刘钰婷,车子强(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氮肥基追比例对滴灌春小麦氮代谢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左岍1,2,周勇1,2,李晴1,2,王丽1,2(华中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鄂西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及轨迹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朱自洋1,2,段文焱1,2,陈芳媛1,2,李杉1,2,陶文梅1,2,唐睿裕1,2(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省土壤固碳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干旱土壤中生物炭对黑麦草生长的促进机制[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王文刚1,2,王彬1,2,顾汪明1,陈祖明1,2,蒋瑶钰1,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重庆缙云山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冻融循环对黑土团聚体稳定性与微结构特征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龙琪1,韩剑桥1,2,何育聪1,王飞1,2,焦峰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坡面细沟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及形态分异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刘海龙1,2,丁娅楠1,王跃飞1,王炜桥1,郭晓佳1,2(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省资源环境信息化管理院士工作站).山西省城镇化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相关性及空间效应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吕思扬1,2,宋思意1,3,黎蕴洁1,仲琦1,马炜1,涂利华1(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长江上游森林资源保育与生态安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共青神县委组织部).氮添加和凋落物增减对华西雨屏区常绿阔叶林土壤团聚体及其碳氮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周孟椋,高焕平,刘世亮,李慧,刘芳,姜桂英,赵颖(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秸秆与氮肥配施对潮土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分布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涂坤1,2,胡斐南1,2,许晨阳1,2,马任甜1,2,刘婧芳1,2,刘哲3,宋松松2,王金晓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小麦秸秆及其生物炭添加对黄绵土表面电化学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盖兆雪,陈旭菲,杜国明,王洪彦(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三生空间演变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杨润泽1,冯天骄1,肖辉杰1,王奋忠2,赵泽坤1,王世雷2,朱俊英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密云区水土保持工作站).京郊强降雨条件下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配置模式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尹嘉德1,2,侯慧芝1,2,张绪成1,2,3,马明生1,2,雷康宁1,2,郭宏娟3(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基于APSIM模型分析不同降水年型下施氮深度对旱地小麦的产量效应[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王涛1,蒙仲举1,党晓宏1,2,何丽娟1,贾瑞庭1,李佳敏1,侍世玲1(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库布齐沙漠典型防护林土壤养分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祖强1,陈祖煜1,2,于沭2,黄谢平3,于坤霞1,王志坚4,王琳1(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山西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极端降雨条件下小流域淤地坝系连溃风险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陈峰1,2,刘娟1,2,郑梅群1,2,姜培坤1,2,吴家森1,2,李永夫1,2,李松昊3(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固碳减排重点实验室;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生物质炭和腐殖质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马金龙1,许欢欢1,王兵1,2,张宝琦3,淡彩虹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物理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孙庆敏1,2,3,葛永刚1,2,陈攀4,梁馨月1,2,3,杜宇琛1,2,3(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西藏大学工学院).汶川典型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因素评价[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黑杰1,2,金强1,2,杨文文3,阮敏敏3,陈斌3,陈思聪3,王艳娜3,黄艳3,刘旭阳1,2,林少颖1,2,王维奇1,2(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福州市不同种植年限茉莉花园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杨冰霜1,陈翰博2,3,杨兴3,吴小莲3,陈俊辉1,王海龙1,3(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不同改良剂施用对污染土壤养分转化及砷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刘春成1,2,3,崔丙健1,3,胡超1,3,吴海卿1,3,高峰1,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新乡农业水土环境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水资源高效安全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对土壤特性的影响与灌溉效应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赵玲1,2,张露1,赵妮3,戈建珍1,金晶炜1,4,5(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北京理加联合科技有限公司;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基于同位素示踪的不同生境果草复合系统水分利用策略[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宋爽,范昊明,牛天一(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东北黑土区不同季节侵蚀沟形态发育比较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张浪1,贺中华1,2,3,杨铭珂1,游漫1,皮贵宁1(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师范大学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气象干旱-水文干旱传播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以贵州黔中水利工程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李欣颖1,张萌1,2,郭洋楠3,李丹丹1,邓杨1,陆兆华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河南省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究院).采煤沉陷区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愚广灵1,陈末1,买迪努尔·阿不来孜1,胡洋1,贾宏涛1,2,周建勤1,2(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土壤与植物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模拟地下水咸化对高寒湿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
于子涵,郑子成,王永东,李廷轩(四川农业大学资源学院).川西低山丘陵区植茶土壤团聚体矿质氮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