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郝小雨1,王晓军1,高洪生1,毛明艳2,孙磊1,马星竹1,周宝库1,迟凤琴1,李伟群1,3(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衡水市园林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农业科学研究所).松嫩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估算[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杨虎1,王佩瑶1,李小伟1,王继飞2,杨君珑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贺兰山东坡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赵锐1,詹梨苹1,周亮2,张军科1(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地理探测联合地理加权岭回归的PM2.5驱动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王小娜,徐当会,王谢军,方向文(兰州大学生态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祁连山灌丛群落结构特征随海拔梯度和经度的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梅闯1,蔡昆争1,黎紫珊2,徐美丽2,黄飞1,2(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稻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Cd形态转化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石含之1,2,3,江棋1,2,3,刘帆4,文典1,2,3,黄永东1,2,3,邓腾灏博1,2,3,王旭1,2,3,徐爱平1,2,3,李富荣1,2,3,吴志超1,2,3,李梅霞1,2,3,彭锦芬1,2,3,杜瑞英1,2,3(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水稻根茬还田对土壤及稻米中镉累积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杨媛媛1,2,3,佘志鹏1,宋进喜2,朱大为4(西安浐灞生态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理工大学/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2000年以来浐灞河流域不同地貌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李平星1,2,邹露1,2(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廊道识别和建设成本研究 ——以南京东郊地区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张云1,2,舒抒1,罗鑫1,钟琴3,邹华1,2(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苏州科技大学;东珠生态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水环境中糖皮质激素的环境行为及生态风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龙靖1,2,黄耀1,刘占锋1,简曙光1,魏丽萍1,王俊1(中国科学院海岛与海岸带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西沙热带珊瑚岛典型乔木叶片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叶锦玉1,2,虞皓琦2,廖宝文3,游奕来4,刘新科5,林寿明5,杨道德1,胡慧建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鸟类物种组合模式的稳定性 ——以珠海淇澳自然保护区红树林鸟类群落变化为例[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刘可慧,李广娈,李春明,赵珂艺,张宁宁,薛洁怡,李艺,于方明,段敏(广西漓江流域景观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基于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漓江生态环境40年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何亚婷,谢和生,何友均(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汤家喜,向彪,李玉,谭婷,朱永乐,甘建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硅藻土对水中氟化物的吸附特性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秦坤1,2,3,王志康1,2,王章鸿1,2,3,4,杨成2,3,刘杰刚2,3,沈德魁4(贵州民族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固废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质素-聚乙烯共热解生物炭对Cd(II)的吸附性能[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刘江1,朱丽杰1,2,张开1,王晓明3,王立为1,高西宁1,4(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辽宁省凌源市气象局;黑龙江省气象数据中心;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复水对大豆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丛鑫,王宇,李瑶,何洋洋(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炭及氧化石墨烯/生物炭复合材料对水中抗生素吸附性能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2期
  • 白海锋1,2,王怡睿3,4,宋进喜1,2,4,孔飞鹤1,2,张雪仙3,4,李琦1,2(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陕西省黄河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渭河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何瑞1,2,蒋然1,杨芳1,张心凤1,林键銮1,朱小平1,彭松耀1(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茂名近岸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吴洁婷1,赵若帆1,包红旭1,张营1,赵磊2,许琪1,陈忠林1,徐丽丽1,张驰1,许海萍3,马放2(辽宁大学环境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海萍营口市大石桥生态环境分局).鼠李糖脂强化多环芳烃微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聂桐1,2,董国涛2,3,蒋晓辉1,郭欣伟2,党素珍2,郑嘉昊1,李立缠1,王江1(西北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黑河水资源与生态保护研究中心).榆林地区植被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陈双双1,2,朱宁华1,周光益2,袁星明1,2,尚海3,王迤翾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湘西自治州森林生态研究实验站).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下人工乔木林的植被与土壤物理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李少宁1,2,陶雪莹1,2,李绣宏2,3,赵娜2,徐晓天2,鲁绍伟1,2(沈阳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站;河北农业大学).植物释放有益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邓玉娇1,王捷纯1,徐杰1,吴永琪2,陈靖扬1(广东省生态气象中心;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东省植被固碳量时空变化及气象贡献率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王瑞,宋祥云,柳新伟(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王飞1,赵颖2,3(山西大学体科所;山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应急保障中心;山西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太原市污灌区农田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 任丽江,张妍,张鑫,山泽萱,张成前(西北大学).渭河流域关中段地表水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0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