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朋绪1,陈明选2(江苏省江阴市第二中学;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指向智能素养的人工智能课程项目化学习活动设计[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王新洁1,蒋广宇2,李欣茹1(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北京开放大学城市与管理学院).经验学习理论视角下开放大学先前学习认定模式与实践探索[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杨阳1,何歆怡1,傅得臻2,曹建国3,徐亚倩1(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浙江省金华市教育技术和信息中心;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教育体育局).互联网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模式与机制保障[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王小凯1,赵宏1,唐瓷2,辛瑾3,陈肖宇4(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成都师范学院;新疆电化教育馆;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互联网+”时代基础教育服务供给的模式机制及实践经验[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安卓(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新市民学习者学习投入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鲍传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终身学习背景下的社区教育:功能定位与体系构建[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齐晓恬1,彭海蕾2(北京开放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我国终身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基于教育政策借鉴理论的视角[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6期
-
王志军1,李爽2,赵宏2,谢浩3,冯晓英4(江南大学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学习型社会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设计与学习分析重点实验室).联通主义学习的联通支架设计与促进者角色转换[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王东华1,张翼然2,肖建军3,王小凯3,徐亚倩3(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联通主义学习路径与学习者发展[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崔向平1,钱江明1,张涵淇1,王妍莉2(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Blockly可视化编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兰国帅1,2,魏家财1,黄春雨1,李蒲1,刘国宁3,赵晓丽4(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开放大学发展研究部).“互联网+”时代青少年社交媒体成瘾的影响因素及治理路径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李彤彤1,郭栩宁1,周彦丽1,李坦2(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情感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微博文本挖掘的证据[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马志强1,王丽娟2(江南大学江苏“互联网+教育”研究基地;江南大学人文学院).国际视域下的设计素养研究:内涵框架、发展路径与评价方法[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陈丽1,任萍萍2,白蕴琦1,淦凌云2(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双减”政策背景下智能技术助力学生健康发展的卓越探索与前沿趋势——“2021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大会”综述[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5期
-
梁文鑫1,汤丰林2(北京市教师发展中心;北京教育学院).混合式学习生态下的教师学习重塑与促进机制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王海燕,金涛,冯文博,孙云(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在线协作反思情境中群体情感感知工具的设计[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刘永权(国家开放大学外语教学部).国外学分累积与转换实践对我国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建设的启示[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李恒广,魏学智(北京开放大学).开放大学中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应用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范晨晨,陶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具身认知的课程学习环境构建研究——以创客课程为例[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李晶,罗晓晖(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宋晓梅,刘逸楠,殷丙山(北京开放大学社会教育部).基于全面育人观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及现状检视——以北京为例[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北京开放大学社会教育部.科研引领,服务首都老年教育[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4期
-
王妍莉1,张红妍2,毛晓龙1(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基于设计思维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发展教学研究[J].开放学习研究,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