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杨逐原,郝春梅(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媒介空间中的情感演化研究——基于情感具身性的视角[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王维佳,张涵抒(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超越地缘?全球卫星网络的创造与失败[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吴世文1,2,罗一凡2(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比较视角下变迁的“他者”:中国公共话语中的印度互联网[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彭华新1,2,宋思茹1(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跨文化报道中的语言伦理批评:从中医概念的海外传播说起[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冯雨雷,童清艳(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字可供性对青年在线约会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廖秉宜1,2,狄鹤仙1,温有为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品牌公益营销中微博舆情引导机制研究——基于鸿星尔克微博舆情大数据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许鑫(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从对策研究、抗争研究转向“国家—社会互动”研究——探寻一种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整合性分析框架[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胡曙光1,张心蔚2(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用户媒介选择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自主的国际传播知识体系:起点与追求[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潘文建,韩立新(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用户视角下灾难报道的“情感性策略仪式”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6期
  • 向芬1,2,杨肇祎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公共性反思:概念源流、理论取用与问题思辨[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杨奇光1,2,王诗涵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数字时代新闻公共性的困境:“新闻荒漠”及其危机重思[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朱振明,付佳洁(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德布雷媒介学研究中的“物质性转向”[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王琪1,朱巧燕2(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温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算法技术环境下新闻网站从业者的专业角色重塑[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曼纽尔·卡斯特(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传播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西班牙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重新思考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的传播[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特里·弗卢(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互联网治理的未来:新全球化、后全球化还是民族民粹主义?[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蒂莫西·德怀尔1,邓建国2,吴赟3,乔纳森·哈钦森1(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推进媒体多元化政策与研究:中国新闻多样性计算监测的创新[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丹尼斯·阮1,王蓓2(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媒体与文化研究系;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理解数字中国:数据驱动技术的中国视角[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林子禹,章戈浩(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铭写表面与作为“文化—技艺”的时间轴操纵[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IAMCR 2022 Beijing Organizing Committee.在与世界交流对话中,壮大中国新闻传播学科[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5期
  • 卢康(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文本、读者、语境:当代西方电影接受史观的博弈——基于珍妮特·施泰格电影接受研究的探讨[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王超群(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共情与正义:美国弗洛伊德事件抗议运动中的情感动员[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白红义1,2,简丹丹2(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字时代的新闻创新研究:一个比较分析的视角[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陈昕烨1,罗婷2(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地域影像的全球性书写与主体性自述——基于藏地新浪潮电影的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沈艾娥1,王力2(西南政法大学广播影视与新媒体研究院;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网络推理类综艺的普法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王辰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创新实验室;南京大学紫金传媒智库).新闻创新的行动主义立场[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张怀强(武汉大学艺术学院;云南开放大学公共基础教学部).以市场之名:近十年中国电影在越南的传播(2012—2021)[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李彬,沈佳妮(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潜水艇想象、技术文化与科学叙事——谈海洋科幻电影中的科技意象[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传播应让世界更美好[J].全球传媒学刊,2022,第4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