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紫娟,李海琪(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青年大学生的危害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兰跃军,李欣宇(上海大学法学院).强制报告制度的实施困境及破解[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王玉香1,窦本港2(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及学校社会工作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程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未成年人刑事辩护的教育化倾向与回归路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王锐园(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青年戒毒者如何“重新做人”? ——基于对2400名吸毒人员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米占民(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的科学蕴意[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刘建军1,王丽2(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赢得青年的历史考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方俊,曾德燕(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微博粉丝情感劳动的形成、瓦解及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理的反思与转进[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陆士桢1,蔡康鑫2(中央团校;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社会治理现代化视野中的志愿服务运行与管理[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张庆梅,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文创青年:一种“去内卷化”的实践逻辑 ——基于典型个案的质性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沈威(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以杭州亚运会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王甫勤1,邱婉婷2(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家庭社会阶层、教育期望与课外教育 ——基于CFPS2016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陆士桢(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贾舞阳1,李路路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媒介权力视角下同居观念的代际差异[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冯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中心).当“精英理想”遭遇现实落差 ——在校博士生群体焦虑心理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张鸿巍(暨南大学少年及家事法研究中心).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省思[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林楠1,文嘉2,刘七扬3(广东省团校;广东省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省团校青年公益与志愿者学院).“和合”模式:一个新时代青年公共政策实践的解释框架 ——以《广东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实施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党群工作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6期
-
张卫1,王华华2,喻承甫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网络受欺凌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抑郁、亲子沟通的作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张雪梅,胡露露(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特点及趋势[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王贞会1,王大可2(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韩国预防性侵儿童犯罪的立法发展与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汪金兰(安徽大学法学院).跨国代孕儿童身份权的保护:以亲子关系确立为中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喻承甫1,李美金2,张卫3(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童年期创伤、亲子冲突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催产素受体基因rs53576多态性的调节作用[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邓志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青年与社会建设教研部).破解基层团组织“四缺”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基于对湖南省基层团组织的实证调查[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
齐湘泉1,安朔2(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治研究院;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跨境代孕法律规制研究 ——兼议跨境代孕产生的亲子关系认定[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1,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