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陈兴德,张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学:“交叉学科”门下的一级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身份重塑的一种可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解德渤,马萌迪(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潘懋元与阿特巴赫的三大理论分歧——兼论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气派[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王保华(中国传媒大学).新文科建设与新技术融合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李枭鹰(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前提性追问与辩证性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黄敏(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基于校训比较的涉农高校办学理念优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张继明(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校的智力服务价值与创业型组织构建——破除高校“五唯”的一个重要向度[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孟玲(厦门理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后真相背景下大学生网络议事的现状分析及其进路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闵维方(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经济增长[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林建华(北京大学未来教育与管理研究中心).教育的不确定性[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万毅平1,2,唐旻丽1(湖南文理学院;曼哈顿维尔学院).美国社区学院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许露(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近代高水平教育学科的生成逻辑与实践向度——以私立厦门大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荀渊,曹荭蕾(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基于知识观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2期
-
向亚雯(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湖北民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学科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运行机理与建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罗菊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论潘懋元先生对高等教育史学发展的贡献[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门志国(哈尔滨工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育客体维度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吕慈仙,杨沛锦(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我国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新高考改革试点省市招生录取文件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蒲智勇1,贺祖斌2(广西师范大学发展规划处;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学新使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黄丽蓉(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变迁:机理分析和现实进路[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吕福龙1,吴梦林2(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关系运作如何促进了唐代科举考试的公平进程?——一个关系学的分析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阮慷,陈武元(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就、问题与展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王璞(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民国时期“大学无用论”研究(1930—1936)[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马立超1,师英杰2(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双一流高校优势学科博士后管理制度感知的混合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都继微(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医学类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于博(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学生课堂注意力偏移的心理诱因与改革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阎凤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大学师生取向及其关系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在2021年厦大高教论坛上的发言[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王李金(山西工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基本职能的理论透视:界定、来源与演进[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顾一凡(南京大学文学院).清人何焯教育实践对优化当代导学关系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
熊娟1,吴光辉2(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历史语境下日本高等教育学科理念的沉思与反省[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