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郭台辉(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政治学概念建构的前置条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李晟(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信息技术与政法传统:重思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将概念带入学术体系:为“概念孤儿”寻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刘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中的概念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侯文宜(山西大学文学院).近年文学阐释学辨说及其理论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赵红军(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研究新进展[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谢莉娟(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特色流通理论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胡珊1,郑作彧2(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中国人生命历程的环扣结构与世代叠加[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陈心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生命历程研究质性取向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王殿玺1,赵玉峰2(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理论融合与方法竞合:生命历程研究新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所谓政治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陈恒(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在反思中成长的外国史学史学科[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蒋颖(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文学术图书评价的瓶颈与突破——基于图书生命周期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徐勇,刘伟,郭台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中国政治学的概念建构”专题[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4期
  • 张杨波(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情感劳动理论的贡献、局限与拓展——引入关系向度理论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陈民镇(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如何认识早期中国的“中国性”[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苏熠慧(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管辖权视角下的“专业化情绪劳动”[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汪毅霖(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可通约吗——科学哲学视域下的思想回顾与范式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封帅(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人工智能国际关系研究的中国进程及其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王成军1,王瑞媛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哲学诠释与公共阐释的理论异同[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大村泉,盛福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论唯物史观成立初期的基本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渡边宪正,盛福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创见[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吴田,杨佳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梅笑(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情感劳动研究核心概念辨析与拓展[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成一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早期中国研究中的阐释学转向及其可能[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张瀚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早期中国研究中的方法与材料之争[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高仰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以“有序性”实现法学认识论新突破[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 江原庆1,陈世华2(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养学部;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中心[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2,第3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