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黎启国1,陈柳2,许召敏1(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矿遗产价值评价体系构建[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张应韬,单琳琳(天津师范大学).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体验设计策略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赵夏1,乔云飞1,2,郝爽1(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区划理论基础和案例分析[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王萌1,2,全定可1,3,赵皓琪1,3,赵西晨4,董文强1,2,夏琦兴1,2(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馆藏壁画保护修复与材料科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多功能考古预探测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吴修民,王微恒,雷鸿鹭(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管理实践初探——以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文物保护专项为背景[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王巍.万年上山文化,奠定文明基础[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尤卡·约基莱赫托1,郭旃2,3(国际文化财产保存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50年——关于评估政策演进的评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李馨(亚琛工业大学).基于价值的保护范式的起源、发展和反思[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蒋乐平1,林舟2,仲召兵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孙瀚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陈同滨,王琳峰,李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山文化遗址群的遗产潜在价值与保护特征初探[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6期
  • 王翌铭1,龚克2,冀晶娟2,陆泳2,钟国栋3(广西旅游规划设计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万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我国遗产廊道研究与保护实践进展和问题[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李天铭1,2,祁姿妤3,4,聂然5(甘肃省敦煌文物护研究中心;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灵山、祥瑞与诗迹入画:3种文化传统对麦积山文化景观的塑造[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吴殿廷1,王欣2,刘宏红1,胡娟2,王国权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基础建设国家公园体系[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王奕1,陈晓瑜2,王金华1(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深圳市新华中学).大足石刻北山保护长廊营建史考[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孙延忠,乔云飞(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不可移动文物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王靖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孟加拉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侧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蒋锐,邓佳,杨娟(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水下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设计初探——以白鹤梁题刻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查群1,沈旸2,3,陈彤4,丁垚5,王辉6,黄印武7,8,赵鹏4,9,张斌10,董功11,张龙5,温静12,黄居正13(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故宫研究院建筑遗产保护研究所;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张斌工作室;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师》杂志).南禅寺保护历程的回顾、认知与展望——五台山南禅寺保护历程讨论会纪要(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丁见祥(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水下考古学理论的发展与变迁——兼谈对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王晶(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澳大利亚海洋管理中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5期
  • 王心源1,2,3,陈一仰2,4,骆磊1,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气候变化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基于空间信息的认知与应对[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4期
  • 刘文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挑战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的长城保护[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4期
  • 张治国1,吕凤琳1,王涛2,王晓欣2,严绍军3,相建凯3(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气候变化对遗址的影响与应对策略探讨——以新疆地区为例[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4期
  • 周芯宇,李江海,杨昊坤,张晓玉,王盟楠,曹书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黑龙江省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的世界自然遗产潜力研究[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2,第4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