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绍勇(西北工业大学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后疫情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风险演变及目标策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王建梁1,2,杨阳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在地国际化:印度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最新战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石佳友1,2,曾佳2(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制度内涵与完善路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白暴力1,2,3,徐喆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曹进,赵宝巾(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时代跨语言的文化传播与跨文化的语言传播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吴宏政(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永久生存:21世纪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车阿大,夏春雨,王艳平(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国防军工行业特色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何国华(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论平台必需设施的认定标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生安锋1,鲁建业2,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文理学院;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文理学院现代多种语言和文学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崩溃与创新——兼论创伤理论在美国的发展状况与前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沈江平,金星宇(中国人民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把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三重意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4·25重要讲话精神[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汪青松,罗娜(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数字化医疗的法律挑战与治理策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李斌雄,袁聪聪(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对新时代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价值[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高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境中“世界文学”概念的移译与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4期
-
冯刚,孙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的逻辑与实践进路[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商浩文1,张萌2(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安全刑法保护的路径选择 ——以2021年《数据安全法》颁行为契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敏,杨红霞,郭思辰(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论数据法的调整对象和基本原则[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马博虎(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校二级学院治理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杜人淮(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三重向度[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于淼,孔孟蕾,郭洁,孙艺萌(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国内有关数据安全法的文献计量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陈亮,商一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学超学科研究: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与现实挑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徐蕾(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维旧”抑或“复新”:莫里斯的哥特式建筑审美观之剖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赵佳(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让-菲利普·图森小说中的城市过渡空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张云龙,康旭博(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风险语境下哲学观念的反思与重构[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周生春1,陈倩倩2(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家族与企业:论家族企业的双重性[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李锋亮,庞雅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中美高校教师薪酬的异质性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3期
-
王轶1,2,申卫星3,龙卫球4,李寿平5,黄锡生6,刘俊7,屈茂辉8,陈柏峰9,丁卫10(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重庆大学法学院;深圳大学法学院;湖南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新时代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大家谈(笔谈)[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