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婷,沈润平,李磊,王宇琦,黄安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基于MODIS数据地表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肖哨1,2,田宝强1,范可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CFSv2模式对春季逐月南极涛动预测效能及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王玉洁1,2,向洋3,陆波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多层城市冠层模型参数优化及对京津冀城市群的高温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杨文婷,王汶(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地理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基于体感温度的中国户外高温风险分布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刘智媛1,2,周连童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成都市温江区气象局).热带太平洋海表能量收支平衡特征及其与两类ENSO事件的联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姚维杰1,2,谢付莹1,王大玮1,田雨1,2,刘航1,2,刘晓咏1,2,3,张宇婷1,2,雷山东1,2,孙业乐1,2,3,吴林1,潘小乐1,王自发1,2,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基于EPAS技术的日照市大气单颗粒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罗岚心,陈东辉,任芝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动植物自然物候长序列数据集研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李帅1,杨杰2,龚志强3,黄必城1,范培义1,封国林1,3,4,5(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象局江苏省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降水遥相关型的夏季降水模式预测改进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6期
-
陈广超1,陈峥2,黎鑫1,3,李昀英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流体力学与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全球变暖情景下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时空特征变化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贾文茜1,2,任国玉2,3,于秀晶4,张永强2,3,张盼峰5(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气科学系;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吉林省气候中心;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中国东部季风区不同气候带城市热岛效应的差异[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史艳姝1,2,李军1,谈建国1,2,吴蔚1,2,辛跳儿1,周宇1,2(上海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城市气候变化应对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地区单季晚稻生长期降水量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王天正1,2,张美根1,2,3,韩霄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秦皇岛2019年冬季重污染过程PM2.5来源数值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从靖1,吴振玲2,田笑1,刘博1,徐威1(天津市气象台;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海河流域东北冷涡背景下的降水预报订正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程敬雅1,游庆龙1,2,蔡淼3(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珠海复旦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云水量气候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戴玲玲1,2,周玉淑2,3,4,李国平1,5,邓国6,曾勇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华北地区2015年“1106”降雪过程诊断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郭燕玲1,毛文茜1,王泓宇1,张文煜1,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郑州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极端干旱区边界层高度与干湿的气候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杨柳1,2,赵俊虎2,封国林1,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中国北方季风区盛夏典型雨型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演变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吕明珠1,宋雁1,李喜佳2,瞿瑛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建筑大学测绘与勘查工程学院).基于CERES观测数据的全球行星反照率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5期
-
袁瑞瑞,黄萧霖,郝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近40年中国饱和水汽压差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庄园煌1,2,张井勇1,2,梁健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天津市气象信息中心).1.5°C与2°C温升目标下“一带一路”主要陆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的CMIP6多模式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刘瑞鑫1,孙建华2,3,傅慎明2(北京市气象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不同类型华南暖区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吴凌云1,谢军飞2,张欣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绿地生态功能评价与调控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园林与旅游学院).冬季采暖优化对北京地区空气质量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谢旻,王体健,高达,李树,庄炳亮,刘芷君(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东亚冬季风异常对区域气溶胶分布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曹杨1,2,3,何文英4,施红蓉4,王普才4(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2018年北京城区和远郊区低层大气风场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田甜,马建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青藏高原地区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张博1,王慧1,蔡其发2,郑飞3(国家气象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61741部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GRAPES_GEPS模式对2018年冬季欧亚地区500 hPa高压脊形势的预报效果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徐一平1,2,苗世光2,赵德龙3,4,5,丁德平3,4,5(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云降水物理研究和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华北云降水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北京冬季城市人为水汽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