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吉彪,李赞,贾思振,颜志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人才定制培养:现实困境、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张旭辉,全思懋,邹建文,王洪梅(南京农业大学).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孙琳,于佳慧,屈勇(南京农业大学).“三位一体”:论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整体建构[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姜姝,王建光(南京农业大学).红色文化坐标的内涵价值及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三进”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魏蜜1,谭金芳1,张朝阳2,姜晓谦1(中山大学(深圳);河南农业大学).基于乡村人才振兴的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以中山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康诚轩,陈新忠(武汉大学).行业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探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郭凯锋,郝婷,贾俊刚,石宝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林高校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朱锁玲,赵文娟,王亚菲,左亮(南京农业大学).新时代十年中国农业教育发展轨迹及研究特征——基于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柳敏(青岛农业大学).价值与路径:农业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农民情怀培育[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李二斌,潘宏志,丰蓉,董维春(南京农业大学).新农科建设与高等农林教育转型发展——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校(院)长联席会第二十次会议暨中外农业教育论坛综述[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朱荷清(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大学).“三融”助力江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困境与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娄源冰(西藏农牧学院).地方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组织模式与机制优化[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李伟凯(东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秘书处.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顺利召开2022年学术年会[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6期
  • 初金哲,庄卫东,葛淼(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三维涵育——新时代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新[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罗黎敏,沈希,刘兴泉(浙江农林大学).需求视角下的农林类专硕双题链式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杨建国,章婷玉,孙雪峰(南京农业大学).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偏差及其矫正[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惠志丹1,程华东2(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地方农业高校产学研模式何以服务乡村振兴?——基于圈层式协同视角下的个案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葛笑如,董维春(南京农业大学).高校校训的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及其时代价值——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曲瑛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领域新兴交叉学科建设的四个关键问题[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廖思敏(湖南农业大学).失衡与调控: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系统的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兰思仁,苏金福,张再垡(福建农林大学).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数字赋能新农科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王虎(华中农业大学).高校食育推进的价值意蕴、体系架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穆养民,宋广林,韦革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集群化建设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王靖(华中科技大学).大学教学范式的概念内涵与转变框架——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镜鉴[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助力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价共振推进 全面实现高等学校的高质量教学——评《教师发展视野下的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5期
  • 李斌,张颖,钱琼秋,陈云(浙江大学).“科研能力训练”课程的教学设计及其对农科本科生的培养效果[J].中国农业教育,2022,第4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