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凯(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马一浮书院).道问学即是尊德性——竺可桢通识教育理念之演化[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米真,贾雯旭(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通识写作课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创新——以生命科学类主题为例[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李会春(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高校书院类型及挑战——兼论书院实践“通专结合”的多种可能[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张巧运1,汪昊辰2(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社会科学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通识课中人类学思想的教与学——以共情与反思的教学为例[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向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史学研究中心).混合式教学如何运用于史学类通识课程——以“中国通史专题”为例[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徐飞(上海财经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中国管理学会组织与战略专业委员会;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中国铁道学会).通识教育:坚守与创新[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张蕴贤,陈娅妮(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通识写作与文学阅读——上海科技大学“文学与写作”课程理念与教学设计[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张怡微(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细读、搬演与文化传承——通识核心课程“《西游记》导读”教学回顾与启迪[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赵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知新而温故——循序渐进PBL教学模式的探讨[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于天禾(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教育教学发展与评估中心).研究型大学实施经典阅读教育的路径探索与效果初检证——以南京大学为例[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娄岙菲(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大学史通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韩戍(上海大学文学院).“中国大学史与大学精神”通识课程的实践与反思[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赖鸿杰(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办公室).基于校史课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探索——通识选修课“百年南开校史文化”的创新与实践[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洪圣基,张会见(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韩语系).韩国通识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出路[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乔译萱1,袁青2(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从课程改革出发——澳大利亚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植庆华1,侯定凯1,2(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探寻大学的现代性——读《生产智慧:现代大学的兴起》[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赵一琦.通识动态[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钱旭红(华东师范大学).在“通识教育委员会成立暨通识教育研读文库启动仪式”上的总结讲话[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孙向晨(复旦大学通识教育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通识100(卷一)》序言[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丁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多样性、“他者”与种族——人类学通识课“文化与社会”的教学反思[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石磊(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经典细读的选段与步骤——以《伊利亚特》课堂教学中多隆喜剧形象分析为例[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
马佳伟1,孙博2(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溢出学院派——“走进绘画”的教学实验[J].通识教育评论,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