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刘小兵1,唐冰华2(黄淮学院天中书院;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涉陶篆刻图像的缘起、发展与文化意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杨欣文(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以《三体》在德国的译介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王铮(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身份文化的记忆书写与“再现”的集体反思——《一个欧洲人的悖论》的询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张友文(湖北警官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中国公安小说的前世今生——中国当代公安小说概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吴佳,孙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未能化蝶的红蚕茧:朱鸳雏短篇小说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王莹1,何新雨2(浙江传媒学院宣传部;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女性图像公共阅读场域的现代性构建:近现代通俗文学期刊中的“名妓照”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王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晚清民国时期东吴大学历史学科发展历程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吴国富(九江学院学报编辑部).略论陶渊明的两个“柴桑故居”[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李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诗运转关:论汤惠休诗歌的诗学意义[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郝鑫淼(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世纪初《诗序》研究与现代《诗经》学的初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杨焄(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文系).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三题[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陈国安(苏州大学文学院;苏州城市学院文学与传播系).百年转折处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以基础教育为讨论中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吕健1,栾鑫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集美大学文学院).直面伦理问题:《少年的你》的“介入性”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薛巨石,王颖洁(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博物馆]).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景观及当代意义探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朱春阳1,邢华2(苏州博物馆;苏州教育博物馆).政治视域下清代苏州府学修葺再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6期
  • 黄景春(上海大学文学院).黄帝神话的在地化生产及其文化产业开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石 娟(上海大学文学院).徐斯年、刘祥安:范伯群先生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杨忠伟(哈尔滨商业大学商业经济研究院).宋代官员“经商蠹国”现象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石娟(上海大学文学院).为大众而写: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 ——评《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高德耀1,吕辛福2(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世界语言与文学系;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中世纪早期小说与史传中的甄后之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郑世鲜(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明末清初吴中地区文人戏曲合作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艾立中(苏州大学文学院).1917年苏州新、旧剧团演出纠纷之考察[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王丽梅,朱琳玲(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衰而不绝 弦歌不辍 ——清末民初苏州昆曲演出论略[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章俊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以通俗文学的名义 ——范伯群先生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略》的选题诞生和外译立项[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孙嘉彤(上海大学文学院).鲁班显圣传说的情节结构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朱栋霖(苏州大学).吴文化研究:昆曲[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邹晨雅(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文学部).19世纪查尔斯·奈特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注释(一)[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5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