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谈国新,何琪敏(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文化生态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实践模式与可持续路径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唐璐璐(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实践中的概念误用与路径混淆[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李银兵,段成名(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生活、文化与政治: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复兴[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庞鹏,徐信贵(重庆大学法学院).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的功能逻辑与规范构建[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高小康(汕头大学中文系).从大拼盘到新生态:新文科视野中的非遗学建设[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李琳1,刘海平1,2(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邵阳学院文学院).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神信俗调查与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汤莹(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困中前行:顾颉刚与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发展[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蒋明智1,梁娟美2,1(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高要社神与水神信俗[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徐国莉(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汉剧传统戏舞台音韵规范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庄初升(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东汉剧传统戏的舞台音韵初探[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邓秋玲(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汉剧与广东其他官话戏音韵的关系[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罗宗奎(中原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从文化遗产到地标产品:非遗地标化之理论可行性、条件和路径[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于丽那1,2,陆群3(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萍乡学院外国语学院;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女书习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静华访谈[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刘鹏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认知论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与动态调整[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刘洋1,2,肖远平1(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原初意象与媒介隐喻:南方史诗的审美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倪诗云(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非遗传承人制度完善的逻辑与路径 ——基于粤剧粤曲私伙局的“习性”探析[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陈燕芳(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外江戏”何以成为“客家戏”[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周争艳(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何为“真”:学术史背景下顾颉刚“真”之观念的演变[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王杰文(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超越“文字中心主义” ——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J].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熊威,刘文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南少数民族诸葛亮传说及景观叙事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王霄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标准若干问题探析[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妥学进(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协同立法模式探究[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姚佳昌,王金平(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村落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发展反思[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陈科锦(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非遗保护评估制度的地方实践——以宁波“三位一体”模式为例[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姚春敏1,2,李成生3,4(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吕梁学院历史文化系).官府与民间对立共生:清代乡村丧葬演剧的治理[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孟凡行1,2,傅国群3,4(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重庆三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国庆视觉形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杨少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继儒戏曲评本真伪考辨[J].文化遗产,2022,第5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