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周海1,2,3,秦昊1,吉璐莹4,肖莹5(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南大学;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地面气象要素多模式集成预报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雷蕾1,徐邦琪1,高庆九1,谢洁宏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广东省揭阳市气象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长江流域夏季日最高温度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张延彪1,2,宋林烨2,陈明轩2,韩雷1,2,杨璐2(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京津冀地区高分辨率格点预报偏差订正试验[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李煜斌1,姜蕴聪1,杨元建1,张建彬1,赵纯2,高志球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西安市PM2.5城乡差异及与城市热岛的关联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王菲1,张华1,刘梦婷1,于晓超1,赵树云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大气科学系).气候反馈对温度空间模态的依赖性:IPCC AR6解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高彦青,孙璐,马旭林,孟泽华,程凯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飑线结构和强度对低层湿度和环境垂直风切变的敏感性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王坚红1,2,李美琪1,2,3,彭模4,王兴5,6,苗春生5,6(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黄海典型气旋与反气旋式海洋涡旋特征及影响机制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史永强1,张涵斌2,刘郁珏2,张歆然3(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英视睿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随机物理过程扰动方案在克拉玛依区域集合预报中的应用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邱博1,2,郭维栋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关键地球物质循环前沿科学中心).叶绿素荧光遥感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李梁1,2,张佳华2,孙中太1,刘权3,白雲1,张莎1,杨姗姗1,王霄鹏1(青岛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遥感信息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基于FY-3号气象卫星的中国典型积雪覆盖区的时空动态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乔年,卢楚翰,管兆勇,胡杨,胡定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CMIP6模式大气中南北半球际涛动的季节循环[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郭小浩1,2,陆春松1,赵天良1,朱锦尧2,李跃清3,段静鑫1,罗仕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苏州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西南涡对流云中夹卷率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林文青,陈活泼(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基于Logistic方法构建的中国降雪判定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6期
  • 杨淑贤,零丰华,应武杉,杨松,罗京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技术气候预测应用简介[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匡秋明1,沈晨凯2,于廷照1,刘进3(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深圳今日头条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计算机学院).多尺度残差金字塔网络模型三维气象要素降尺度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姚秀萍1,谢启玉1,2,黄逸飞1,3(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青海省西宁市气象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三江源地区降水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孙晓娟,李驷焱,虞越越,郭栋,施春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1951—2017年冬季中国南方持续性冰冻雨雪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其与环流异常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刘海文1,袁帅1,杨朝虹1,武凯军1,朱玉祥2,林一骅3,4(中国民航大学空中交通管理学院航空气象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华北汛期降水长期变化规律研究新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谢文鸿1,徐广珺2,3,董昌明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基于ConvLSTM机器学习的风暴潮漫滩预报研究[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李丽平1,2,付佳丽1,2,梁阔1,2,李一格3,高辉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昔阳县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大气低频振荡对2015年冬季华北强降温事件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张璟1,2,李泓1,3,段晚锁4,张峰2(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台风数值预报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台风集合预报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刘宁微1,马建中2,安兴琴2,林伟立3,徐婉筠2,徐晓斌2,李得勤1,李荣平1(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区域大气本底站近地面臭氧来源贡献及区域代表性[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轩春怡1,吴春艳1,刘勇洪2,3,舒文军1(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风险矩阵的重大活动气象风险评估[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蔡琳1,陶丽1,2,赵久伟1,2,张梦1,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淮安市气象局).全球变暖、AMO、IPO对全球陆地降水变化的相对贡献[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于怡秋1,2,3,李忠贤2,杨宝钢4,魏麟骁4,陈晨5(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沈阳区域气候中心;重庆市气候中心;齐齐哈尔市气象局).夏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地区气温年际变化的联系[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陈艺1,2,龚道溢1,2,时一文1,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热带印度洋海表热通量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5期
  • 姜彤1,2,翟建青3,罗勇4,苏布达1,2,巢清尘3,王艳君1,王国杰1,2,黄金龙1,徐润宏2,高妙妮1,缪丽娟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评估报告进展:IPCC AR5到AR6的新认知[J].大气科学学报,2022,第4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