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广海,赵月月(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健康职业学院).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变革[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刘苏荣,潘小露(贵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戴嘉艳(大连民族大学).大连传统海洋民俗文化共享路径思考 ——基于口述史研究的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严秀英,金东植(延边大学).爱国主义情怀的生成逻辑对教育的启示[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樊莹,乔壮(兰州大学).康熙《河州志》所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燕玲,娄馨月(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基础教育研究范式的嬗变与展望[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范可(贵州民族大学).弗雷德里克·巴特的理性主义:一种人类学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武萍,冷晓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辽宁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对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刘智英,马知遥(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大学).传统手工艺文化基因的解析与活化 ——以陕西东路皮影雕刻工艺为核心案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马成俊,刘子平(青海民族大学).华夷一体:先秦时期族群交往交流交融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晋,朱嫱(厦门大学).人类学翻译转向与世界遗产 ——以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王兴文,赵一霖(宁夏师范学院).物象铺陈、空间测绘与城市抒情 ——当代小说城市书写的认知模式考察[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瑾(青海民族大学).流散视域下对阿拉伯侨民文学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杨德亮(南京理工大学).牧区需要乡村振兴吗? ——基于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的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马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凝滞·循环·延宕:艺术创作中神话叙事的三种时间形态[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正元(兰州大学).绿洲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新家庭生产方式 ——基于甘肃省古浪县东台村的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鄂崇荣,毕艳君(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新时代昆仑文化传承与重构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晓斐(南京理工大学).乡村善治的文化逻辑 ——以河南省S 乡地方秩序变迁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孙勇,狄方耀,陈朴(四川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西部边疆省区在全国共同富裕态势下的进一步发展探析 ——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及总体供给模式统筹拓展为中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祎晨(中国人民大学).我国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演进逻辑与发展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洁,王鹏(兰州大学).20 世纪三四十年代关于边疆及边疆问题的知识生产与论争[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4期
-
张春海,王天泽(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地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逻辑结构、现实基础与推进路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郝国强,赵新欣,李星莹,戚可夫(广西民族大学).点线面体: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一[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朱韶晖,李莉娟,林虎英(青海民族大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的青海实践:历程、经验与动力[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袁同凯,褚慧(南开大学).民族地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 ——基于青海省G市的调研[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陈文烈,李娜寿,金杰(青海民族大学).从“振兴乡村”到“乡村振兴”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乡村可行能力建设的思考[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红星央宗(四川师范大学).边疆学人思想研究的主题聚焦、范式转向与话语拓展 ——基于李安宅学术遗产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1983—2022)[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切吉卓玛(西藏大学).场域视角下主体与社会形塑实践及其表达 ——基于佛教朝圣叙事的分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
牛乐,覃壮航(西北民族大学).“物”的价值变迁与物性重塑 ——以河州铜火壶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