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志超1,2,郭俊如1,2,宋军1,2,白志鹏3,富砚昭1,2,蔡宇1,2,王喜风1,2(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科技与环境学院;大连海洋大学应用海洋学研究所;61741部队).东海黑潮周边中尺度涡的分布、运动规律以及生成机制[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杜以超1,2,罗孝文1,2,3,4,王峻1,崔家馨1,2(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近70年珠江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陆霭莹1,2,李鹏3,朱海天4,陈鹏1,2,赵益智1,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渤海海上油气平台识别[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王磊1,李春峰1,2,3,李珂迪1,姚泽伟1,陶天生1(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大学海南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实验室).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残留地层特征及其构造启示[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姚华波1,张朝晖1,金海燕2,陈建芳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与环境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的形态分布和影响因素[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占俊达1,2,李亿红3,吴森森1,2,曹盛文4,汪愿愿5,张丰1,2,杜震洪1,2(浙江大学浙江省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浙江大学海洋研究院).海上危化品漂移扩散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方法[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王奕恒1,2,3,郝锵2,3,4,陈建芳1,2,3,4,朱元励2,3,金海燕1,2,3,4,周锋1,3,4,张伟2,3,5(浙江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近岸工程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夏季长江口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活性[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丁凌1,2,陈建裕1,2,朱乾坤2,陈宁华3(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多光谱遥感影像的光谱规则分类算法修正及海岛、海岸带应用[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赵益智1,2,朱海天3,李修楠1,2,杨劲松1,2,陈鹏1,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基于港口船舶识别的高分二号卫星遥感影像融合方法比较[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本刊编辑部.2023年《海洋学研究》征订启事[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本刊编辑部.《海洋学研究》征稿简则[J].海洋学研究,2022,第4期
-
许冬1,2,葛倩1,韩喜彬1,邓韬1,肖婷露1(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海洋沉积源-汇过程的驱动因素:以北部湾为例[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张丽1,杨秀梅1,2,金海燕1,3,朱祖浩1,张秋丰4,戴鑫烽1,3,陈洁4(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有机磷酸酯的污染现状、来源和生态风险:以南海北部湾表层沉积物为例[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李炎1,陈一宁2,吴祥柏3(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论陆-海界面的复参数化[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龚照辉1,2,3,时连强2,3,4,张达恒2,3,4,张华国2,5(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越典型港湾海岸线与围填海的遥感比较——以防城湾和海防港为例[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杨斌1,2,周姣娣1,2,王希龙1,2,鲁栋梁1,2,黄海方1,2,钟秋平1,2,亢振军1,2(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水体磷形态的动态变化机制:以冬季北部湾大风江口为例[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王希龙1,苏锴骏2,钟强强3,4,韦龙涛1,杨斌1(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天津市放射医学与分子核医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北部湾北部近海水体中不同形态210Po的分布及地球化学行为[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鲁栋梁1,2,周姣娣1,2,段克3,王希龙1,2,武康悦2,杨斌1,2,钟秋平1,2(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学海洋学院;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部湾茅岭江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的入海通量[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仝长亮1,2,3,宋家伟1,3,邓开章1,3,韩孝辉1,3,王爱军4,5,汪亚平6(海南省海洋地质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地质测试研究中心;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南岛周边海砂资源勘查进展及选区建议[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郑侦明1,2,金海燕1,2,陈法锦3,朱祖浩2,贾仁明2,张丽2,王鹏斌1,2(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2021年8—9月北部湾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探究[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林俊川1,2,孔德明1,2,3,陈法锦1,2,3,黄超1,2,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沉积物记录的近千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李明明1,2,3,谭可易1,2,3,黄家辉1,2,3,谢玲玲1,2,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空间海洋遥感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北部湾东北部水团和流场季节变化:2018—2019年观测数据分析[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黄星1,袁菁菁2,王薛平2,KWAN Kit Yue3,张骞4(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环境变化与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宁波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红树林变化的驱动力:基于茅尾海30年观测的分析[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李炎(厦门大学东山太古海洋观测与实验站).琼州海峡自适应低通滤波之问[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黄大吉1,许冬1,2(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北部湾海洋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环境与变化”专辑前言[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本刊编辑部.2023年《海洋学研究》征订启事[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本刊编辑部.《海洋学研究》征稿简则[J].海洋学研究,2022,第3期
-
朱宝1,2,3,罗孝文2,3,4,5,吴自银1,2,3(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空间资源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基于ARIMA与LSTM的海岸带地面沉降预测方法 ——以杭州湾地区为例[J].海洋学研究,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