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译笛1,莫庭阳2,3,傅承哲2,张海霞4(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教育与人才强市研究中心;广州市大学城志愿者协会).双向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志愿服务何以实现凝心聚力?——以乡村支教项目为例[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吕宏山1,2,曹圆慧3(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融入“大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武艳华,房子琪(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志愿服务治理系统的结构、运行逻辑与优化——基于江苏省H国际化社区的实践分析[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杜歆雨1,甘雅云2,尹科逸3(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四川博物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双重角色定位视角下的博物馆志愿者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常进锋,王海鑫(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我国第三次分配研究综述:进展、热点、展望[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李贝津1,富晓星2(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人类学系).“角落里”的行动:草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自主性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吴磊,张骞,李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大型赛会背景下青年志愿者服务效能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扎根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吴杏兰(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制”愿到“志”愿:重症监护室医护志愿态度演变的逻辑[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4期
-
卫荷宁1,叶士华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价值共创:数字时代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向陶钧,刘潇肖(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如何设计志愿服务活动以提升参与者情感体验?——基于行为设计学视角[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许英(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道德资源、政治资本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合法性——法理学的视角[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代志鹏,徐子清(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者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角色分析——以C社区“为老服务”老年志愿队为例[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李睿1,高端阳2(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受教育程度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李如伊1,许锐2(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的耦合与融合——以BDA“红心向党,舞至心尖”志愿服务项目为例[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周雅琦1,张祖平2(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模式、问题与建议——基于全国50个项目的案例分析[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王小草,尹木子(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公众政治效能感吗?——基于CSS2021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李佳容(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行性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角[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3期
-
丁志宏,王伟成(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社会资本对流动人口志愿服务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徐盈艳1,林奕君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中山市骨科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骨科医院)).柔性融入:志愿服务与社区戒毒康复的案例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叶和旭1,2,高林1,刘彩梅3,温书宇3,王大华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温州城市大学;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老年大学学员志愿服务和抑郁的关系:朋友网络的调节作用[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刘姝杉(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志愿服务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现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郭冉,王露瑶.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到常态化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建设的海南经验[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常丽(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办公室).公益金融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张书琬.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王翰飞,刘沛鑫,吴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生活质量对女性群体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互联网使用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顾嘉頠,徐鑫悦(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重大活动中志愿者服务动机与激励——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2期
-
文军1,2,敖淑凤3,方淑敏4(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市“中国特色的转型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走出企业志愿服务的困境:行动路径与规范构建——以无锡市X区为例[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1期
-
张晓红,陈思寒(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的参与路径研究[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1期
-
杨新莹(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年党史中公民志愿精神培育的理论话语及现实启示——以迈向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视角[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1期
-
谢婷,靳宇青,蒋依依(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大型赛事志愿者的期望与感知:北京冬奥会赛前赛后的对比数据[J].中国志愿服务研究,2023,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