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曾思(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七古“三平调”起源考[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蔡国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论词集笺疏必须分析韵律的意义和作用[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周玉波1,周安若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山歌抄本》的民歌史、戏曲史与小说史价值略说[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宋玉坤(保定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清苑哈哈腔衬字探析[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孟祥娟(北华大学文学院).论宫廷诗风的隋唐之变——以虞世南诗作为中心[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侯本塔(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张商英颂古诗的禅学渊源与艺术特征——兼论宋代理趣诗的表现形态[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刘伟生(江苏理工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象其物宜:赋体题材与叙事结构的关联[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汪进超(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诗》学“赋”义考论[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王莉(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唐宋贬谪文化语境与送人流贬诗的嬗变[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黎新第(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明清散曲鉴赏辞典》若干曲意误释评析[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王泽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赋家”称谓谫论[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吴亚萍(深圳大学中文系).论姜夔“峭拔”词风的营造[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伍飘洋(山东大学文学院).“虚摹”:明清批评家对杜诗艺术的发掘[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王毅(扬州大学文学院).论陈维崧的早期词体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李晓峰1,杨淇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唐宋诗文中“呵呵”的“禅喜”旨趣[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刘庆云.羊春秋手书刘庆云《清平乐》词[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中国韵文学刊》编辑部).来稿须知[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4期
  • 张海鸥1,2,满月2,时鑫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州软件学院基础部).邓丽君演唱唐宋词研究[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龙成松,张晖敏(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速度与激情之歌:李贺古体诗转韵技巧与诗风生成[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梁凤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敦煌《月赋》的诗体特征及其生成原因[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宋秋敏(东莞理工学院).唐宋词中的疾病书写及其审美心理隐喻[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袁美丽(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邓廷桢的词学思想及其词学史意义[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田胜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大赋中天子出行车驾类名物义涵选释[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朱子良(西北大学文学院).禅思与诗法——论陆游自嘲诗的禅宗渊源[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吴琳(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非女子之本色”:明清之际女性诗风嬗变及成因[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王桂花1,莫立民2(双峰县第一高级中学;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陶渊明对苏轼诗歌的影响[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胡迎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论陈三立西山崝庐时期诗歌[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陈颖聪(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从明代宋诗刻本看“崇唐抑宋”[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 袁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重识曲艺泰斗贾凫西的人生抉择和文学创作[J].中国韵文学刊,2022,第3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