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tayeb Ragab1,2,王坚红3,4,5,Abdoul Aziz Saidou Chaibou6,7,Muhammad Arshad1,8,Mohammed AbdAllah2,9,Birhanu Asmerom Habtemicheal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苏丹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南京信大气象科学技术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尼日尔—尼亚美 国家气象局;巴基斯坦国家气象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影响三大洲的北非强沙尘暴动力机制WRF-chem模拟与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王斌,王咏薇,杨大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环境中心/大气物理学院).高反照率城市建筑对城市高温及人体健康的影响[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夏网萍1,汤洁1,庄潇然2,3,慕瑞琪2,3,安礼政1(淮安市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淮安一次强风雹天气超级单体风暴观测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袁媛1,2,孙康远2,3,陈刚2,3,董金芳4,夏斌5(南京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南京江宁区气象局).南京地区一次强降水超级单体过程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闵锦忠1,2,粘新悦1,2,孙玉婷3,李岩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中国东北冬季极端低温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成因[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姚吴秋实,任雪娟,邵典伟,苏洪萱(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东亚冬季风寒温度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马孝林,王举,黄泓,王学忠,王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台风“莫兰蒂”登陆前后微物理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徐成鹏,曹勇,张恒德,刘海知,梅双丽(国家气象中心).U-Net模型在京津冀临近降水预报中的应用和检验评估[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林书睿,顾恒竹,路明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基于GWR模型的典型区域GPM数据降尺度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楚翠姣1,2,梁进3,孙旭光2,钟声1,房佳蓓2,陆维青1(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科技大学海洋学院).高温热浪下江苏省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杨婷1,2,高峰3(河南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对流系统中初始误差增长和传播的热动力机制[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闫俊,李兴阳,黄冬梅,戴彤,冯帅(天津市静海区气象局).天津市静海区暴雨灾害风险精细化评估[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许睿1,2,明杰1,3,4(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航华东空管局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天气雷达及资料应用联合开放实验室;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南大4 km预报系统对新疆夏季降水预报的评估[J].气象科学,2022,第6期
-
佘星源1,聂颖1,刘红年2(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江苏分局;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禄口机场低能见度天气统计分析及判断模型[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黄亮1,2,肖鹏飞1,2,薛梅3,张振东1,2,孙家清1,2,周雪城1,2(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南京中医药大学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基于多尺度融合网络的高速公路能见度估计[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姜冬昕1,2,景晓琴1,银燕1,杨璟1,杨军1,李斌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影响伊犁河谷地区冬季降水的主要气象要素及其与降水率的统计关系[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马浩1,于翡2,葛敬文1,肖晶晶1,高大伟1(浙江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CFSv2对2018年浙江梅雨降水多尺度预测的性能评估[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姚燕,姜立鹏,祝婷,张涛,姚爽,张志森(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全球大气再分析实时资料前处理关键技术研制[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宋慧娟,陈耀登,欧阳霖,陈海琴,高哲凡,孙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基于Catboost和Stacking融合模型的长江中下游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研究[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李冰村1,2,唐晓文1,2,何建新1,2,唐佳佳1,2,李星泽1,2,申枫1,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基于机器学习的冰雹天气识别研究[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刘高平1,刘俏1,邱学兴1,2,陶玮1,周晓晔1,杨祖祥1(安徽省气象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皖北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边界层急流日变化特征及其对暴雨形成的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王坤1,2,王啸华2,3,夏昕4,李敏5,顾沛澍1,2,彭小燕1(南通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气象台;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海门区气象局).2019年7月17日江苏东南部特大暴雨的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曹舒娅,何琰,孙伟,殷昊翔(苏州市气象局).2019年江苏梅汛期一次强对流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李嘉1,马中元2,郑媛媛3,段和平1,夏雪1(江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一次强飑线过程多尺度回波系统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史达伟1,沈阳2,马晨晨1,董京铭1,颜佳任1(连云港市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台).基于决策树算法的江苏省不同区域短时强降水预报研究[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陈圣劼1,2,3,刘梅1,2,杨梦兮4,吴海英1,2,李万莉5,庄潇然1(江苏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交通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泰州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江苏“4·30”强风雹成因及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李星1,李雪丁1,曹钰2,朱本璐1,陈剑桥1(福建省海洋预报台;长三角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登台入闽”型台风个例10 m风场特征分析及模拟研究[J].气象科学,2022,第5期
-
吴钲1,刘梦娟2,翟丹华3,汤剑平4,赵磊1,叶茂1(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重庆市气象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边界层方案对一次西南涡背景下局地暴雨过程影响分析[J].气象科学,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