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贤鹏,彭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跨学科教研共同体构建的三重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国逻辑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向蓉1,雷万鹏2(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效果及其提升 --基于湖北省1 850个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新认识教育强国背景下教育学在师范大学的地位[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李森(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师背景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张铭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保障教育强国建设扎实推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崔梦雪,熊樟林(东南大学法学院).智慧教育对受教育权的冲击与应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丽群,熊燕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校离村”与“教育进城”:新时代乡村学校发展的格局转变与治理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郭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强国建设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要义[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李泽林(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教材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宇文1,2,侯钰婧1(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文理学院).内源式发展: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霞(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面向新时代的生态道德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李长伟(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现代自然教育的古典意蕴及其困境 --对卢梭自然教育论的批判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康永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社会学不能基于“自然”范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海峰,朱沛沛(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高考改革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关联 --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容中逵1,杜薇2(湖南师范大学乡村教育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现代乡贤施行乡村社会教化的可能与限度[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陈南(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小学教师加班的身体社会学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志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袁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彭道林,李景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人文引领视域下高考科目设置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朱德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议题及其实践路向(笔谈)·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强国逻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刘志军(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议题及其实践路向(笔谈)·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6期
-
罗生全,黄朋,潘文荣(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教育学部;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系统设计与实践进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
伍红林,田莉莉(江南大学教育学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跨”“学”“评”“行”[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
王飞,吴晓楠(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意蕴辨读与行动路向 ——基于“五育融合”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
廖婧茜,杨娟(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知识困境与路径优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
吴蔚然,宋国语,林敏,杨志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教师如何感知生成式人工智能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质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
杨文登,谈心(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培训与社会服务处).论课后服务的公益性[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