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久明1,匡恩俊1,刘亦丹2,迟凤琴1,张一雯2,宿庆瑞1,石艳香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黑龙江省土壤环境与植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李小康1,2,吴崇宁1,王维1,李文淑1,KISHIIMASAHIRO3,田纪春1,邓志英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品质育种研究室;邯郸市农业科学院;CIMMYT).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耐盐种质资源的筛选及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兰铭1,2,费帅鹏2,禹小龙2,李雷2,夏先春2,肖永贵1,2,孟亚雄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多光谱与热红外数据融合在冬小麦产量估测中的应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牛轶男1,申丹丹1,丁永刚1,李子豪2,朱敏1,李春燕1,朱新开1,丁锦峰1,郭文善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江苏徐州佳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减氮模式对稻茬中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肥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樊玉参,石玉,于振文,张永丽(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产量潜力小麦品种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张晶晶,石玉,于振文,张永丽(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土壤肥力麦田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吴国丽,魏霁桐,段江丽,盛呈泽,宋齐鲁,郭佳林,张亚敏,牛娜,王军卫,马守才,张改生,宋瑜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小麦 TaWRKY51基因的克隆及其参与SQ-1诱导小麦花粉败育过程的表达模式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雒翠萍1,聂志刚1,王钧1,董莉霞1,逯玉兰1,李广2(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基于APSIM模型的旱地春小麦生育期的播期和耕作效应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朱雪洋1,2,孟想3,徐宁莉2,陶谨2,张莉方2,张国强1,2(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光照对黑青稞萌发过程中褪黑素、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冉莉萍1,夏敏洁2,姚慧慧2,余徐润2,陈刚2,熊飞2(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教育部农业与农场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小麦乙烯响应转录因子基因 wfzp突变体颖果发育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胡文静1,2,高德荣1,2,江伟1,2,廖森3,马红勃4,张晓祥1,2(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长江大学农学院;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科所).黄淮麦区71个小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与基因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王海琪,蒋桂英,黄艺华,王荣荣,马艳梅,晏世杰(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氮肥基追比例对春小麦茎鞘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周吉红1,毛思帅1,孟范玉1,满杰1,佟国香2,刘国明3,罗军2,解春源2(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春季灌水和追氮对北京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任治鹏,王多佳,田宇,娄贵成,李畅,王政委,张达,苍晶(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小麦miRNA启动子的基因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吕亮杰,刘玉平,赵爱菊,李辉,陈希勇(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遗传育种实验室).国审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冀麦782[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楚宗丽1,张睿男1,2,李亮杰1,孙君艳1,王付娟1,周强1,仝胜利1(信阳农林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WRKY转录因子的鉴定及其在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中的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2期
-
张华崇,赵树琪,闫振华,黄晓莉,戴宝生,李蔚(黄冈市农业科学院).湖北省近20年审定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性状及抗病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刘虹丹1,刘文成1,顾颖慧1,朱敏1,2,李天兵3,朱新开1,2(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汉枫缓释肥料(江苏)有限公司).缓释肥配比与密度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郭燕1,井宇航2,贺佳1,王来刚1,冯伟2,刘海礁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冠层氮素含量光谱估算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邓国强1,2,王君婵3,杨俊1,2,刘涛1,2,李冬双1,2,孙成明1,2(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长江中下游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基于图像和改进U-net模型的小麦赤霉病穗识别[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范合琴1,杨冰美2,连延浩2,杜飞波2,任永哲2,辛泽毓2,王志强2,林同保2(焦作市土壤肥料工作站;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氮肥对豆茬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王丽芳,康娟,马耕,王家瑞,申圆心,刘世洁,王晨阳(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田施氮对冬小麦产量、根-冠氮素积累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董金鑫,王美玲,徐东忆,朱新开,李春燕,朱敏,丁锦峰,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品种初生根数和根角度差异[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卢杰,田胜明,王胜,陈璨,司红起,常成,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小麦茎秆强度关联位点及优异等位变异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周冬冬1,张军1,李福建2,李必忠1,张永进1,刘忠红1,葛梦婕1,朱晓欢1,李春燕2(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培育点/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秸秆还田与药剂拌种互作对稻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李军帅,黄美瑕,宋敏,付体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小麦染色体相互易位类型的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魏迪,常平,刘佳熠,杨阳,张璇,陈亮,胡银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EPF/EPF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TaEPF1-2B与气孔性状的关系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崔敬,穆云森,温晓蕾,杨燕萍,魏莱,车永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新疆杂草黑麦的光合特性分析及综合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
姚琦馥1,魏佳泰2,李水琴2,刘航2,马建2(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大麦旗叶长和宽的QTL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1,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