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敏,赖晨骏,李金鹏,李金才,朱玉磊,宋有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灌浆期高温对冬小麦叶源与粒库生理特征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李晓丽,姜兰芳,马小飞,王敏,曹勇,郝建宇,张定一,姬虎太(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强筋小麦加工品质综合评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冯学颖,刘景辉,赵宝平,王英,陈晓晶,徐忠山(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杂粮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宽幅条播和种植密度对燕麦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孙传蛟1,谭清文1,刘晓雪1,张紫刚2,孙建云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与生产管理重点实验室;南京农业大学生科院).外源褪黑素对铬(Cr6+)胁迫下小麦幼苗光合特性和养分吸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陶源,赵凯敏,代存虎,刘明敏,朱敏,丁锦峰,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花后短暂高低温胁迫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减灾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李金鹏,黄敬尧,王坤坤,李中蔚,李昕悦,李金才,宋有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和播后镇压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杨迪迪,徐东忆,陈立,赵凯敏,朱敏,丁锦峰,李春燕,朱新开,郭文善(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小麦研究中心).耕播方式与减氮对扬辐麦13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李前荣1,张东海2,崔凤娟3,陶媛1,徐建伟2,陈小龙1,曹彦龙2,4,李召锋2(永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原种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抗倒性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车钊,罗华影,丁凤磊,张浩苏,姜方莹,张宗祥,董召荣,宋贺(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拔节期小麦根际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薛新慧1,2,李洪杰2,周阳2,刘宏伟2,杨丽2,买春艳3,于立强4,任永康5,张宏军2(山西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乡矮败小麦育种技术创新中心;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赵县试验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北部麦区新育成小麦品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等位变异[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丁明亮,杨忠慧,崔永祯,李宏生,刘琨,赵红,杨木军,顾坚,李绍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双单倍体技术育成的高产多抗小麦新品种—云麦110[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马玲春,徐仲阳,高旭升,王亚艺,张鑫鹏,李松龄(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对青海旱地小麦产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宋嘉庆1,潘鑫1,闫书味1,代君丽1,高飞1,李洪连1,2,张晓婷1(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假禾谷镰孢菌的分离及其对小麦茎基部和穗部的致病力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刘建新,刘瑞瑞,刘秀丽,贾海燕,卜婷,李娜(甘肃省陇东生物资源保护利用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陇东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外源硫化氢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矿质元素吸收、运输和分配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梁海波1,李升东2,高璐阳3,4(东营市农业农村局;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农业农村部作物专用肥料重点实验室;山东新洋丰肥业有限公司).基于Meta分析的黄河三角洲小麦产量及肥效特征[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张海宇1,陈倬1,张战胜2,刘素1,康建宏1,吴宏亮1(宁夏大学农学院;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花后高温胁迫下匀播春小麦旗叶的转录组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赵智勇,毕红园,曹梦琳,司冠,于章龙,柴永峰,李秀绒,董鹏(山西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国审抗旱节水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运旱1512[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2期
-
甘甜1,2,李雷2,李红叶2,宋成阳2,谢永盾2,陶志强2,肖永贵1,2,孟亚雄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冬小麦产量预测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江航,祁凯,马立国,张博,张悦丽,马国苹,齐军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小麦茎基腐病病原假禾谷镰刀菌与赤霉病之间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李天驰1,2,冯海宽3,田坤云4,杨福芹2,杨佳琪2(天津科技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河南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基于PROSAIL模型和无人机高光谱数据的冬小麦LAI反演[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王欢1,苏文平1,赵鑫琳1,艾木拉姑丽·库尔班1,孙诗仁2,薛丽华2,章建新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不同水氮处理对冬播春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陈建洋,张波波,程李琳,梁宸,谢新华(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大宗粮食加工重点实验室).不同冻结方式对冷冻熟面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刘联正,哈力旦·依克热木,周安定,曹俊梅,刘娜,张新忠(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早熟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新粮603[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付陈陈1,刘子晶2,蔡瑞国1,郭双双1,徐东娜1,史金平1,张敏1(河北省作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秦皇岛市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施氮模式对强筋小麦氮素积累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王珂1,2,杨娜1,2,席吉龙1,2,杨志国1,2,王健1,2,张建诚1,2(山西省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省部共建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三种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播期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比较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李怀德1,姚友旭1,崔同霞1,吴智年2,杨俊海1(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省山丹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高产稳产春小麦新品种—甘育5号[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梁佳文,魏铁锁,樊晓培,苍晶,张达(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TaJAZ7D蛋白在冬小麦JA抗寒途径中的作用[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李玉豪1,余周源1,佟·乌日娜2,廖明莉1,国钰环1,魏淑红1,杨在君1,彭正松3(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西昌学院农业科学学院).三雌蕊小麦EMS诱变株系的农艺性状评价及SSR多态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
乔祥梅,王志伟,王志龙,程加省,程耿,于亚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云南分中心).高抗条锈病小麦新品种—云麦83[J].麦类作物学报,2022,第1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