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学良1,付丹红1,郭欣2,方春刚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我国云降水物理飞机观测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程鹏1,2,罗汉2,常祎3,甘泽文1,张丰伟4,刘维成5,陈祺2,冒立鑫6(甘肃省兰州市气象局;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气象局).祁连山一次地形云降水微物理特征飞机观测[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张荣1,2,李宏宇1,2,周旭1,2,李昊3,胡向峰4,夏强5(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华云气象科技集团公司).DMT机载云粒子图像形状识别及其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常祎1,郭学良2,唐洁1,3,卢广献1,亓鹏1,4(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微物理特征和降水形成机制[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刘晓璐1,2,张元1,刘东升1(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机载热线含水量仪探测数据校验方法[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马学谦1,郭学良2,刘娜1,张玉欣1,韩辉邦1,康晓燕1(青海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青藏高原中东部气溶胶特征的飞机观测[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高茜1,刘全2,3,毕凯4,王飞1,盛久江1,何晖1,刘香娥1(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研究与云水资源开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于航测的云底气溶胶活化率与过饱和度估算[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李义宇1,孙鸿娉1,杨俊梅1,任刚1,赵德龙2,周嵬2,刘智超3(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95820部队飞行管制室).华北中部夏季气溶胶和云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王烁1,2,张佃国1,2,王文青1,2,刘泉1,2,吴举秀3,刘畅4(山东省气象局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东省气象台).初冬一次层状云较弱云区垂直结构的飞机观测[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6期
-
王黉1,2,李英1,文永仁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宁波市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川藏高原一次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观测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李化龙1,王景红1,张维敏1,柏秦凤1,潘宇鹰1,张焘1,权文婷1,郭建平2(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模拟低温下主产品种猕猴桃结果母枝冻害指标[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刘娜,熊安元,张强,刘雨佳,战云健,刘一鸣(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强对流天气人工智能应用训练基础数据集构建[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霍治国1,2,李春晖1,孔瑞1,3,毛红丹1,江梦圆1,宋艳玲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电线积冰灾害研究进展[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金子琪1,2,3,王新敏1,鲍艳松2,3,栗晗1,魏鸣2,3,路明月4(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环境卫星工程与应用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飑线识别算法[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张正秋,祝从文,苏京志,刘伯奇,蒋宁,陈昊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动力诊断和分析系统设计与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成菲1,李巧萍2,沈新勇1,3,柳艳菊2,汪靖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BCC-CSM1.1m对欧亚积雪覆盖的预测评估[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马玉平1,王培娟1,王达2,俄有浩1,李莉3,孙琳丽4,杨建莹1,霍治国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气象局).作物发育模式重构及基于甘蔗的模拟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王金兰1,2,俞小鼎3,汤兴芝4,于海敬1,2,胡亮帆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新乡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黄淮地区触发对流天气的干线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魏思成1,李凯伟1,张继权1,杨月婷1,刘聪1,王春乙2(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黄淮海地区春花生旱涝灾害危险性评价[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5期
-
刘聪1,李凯伟1,张继权1,杨月婷1,魏思成1,王春乙2(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南方柑橘种植精细化气候区划[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李化龙,王景红,张维敏,柏秦凤,张焘,潘宇鹰,权文婷(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温胁迫对猕猴桃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李凯伟1,张继权1,魏思成1,刘聪1,王春乙2(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李海楠1,朱丽杰1,李明倩1,姜丽霞2,任传友1,高西宁1,3(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东北地区大豆冷害指标构建及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陈惠1,2,林晶1,2,杨凯1,2,王培娟3,杨飞跃1,2,陈惠玲1,2,陈涛4,李丽纯1,2,李丽容5,陈福梓5(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福建省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福建省福清市气象局;福建省漳州市热带作物气象试验站).青枣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柏秦凤1,王景红1,李化龙1,张维敏1,郭建平2,张焘1,贺晨昕3(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渭南市气象局).美味系猕猴桃越冬冻害指标[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马青荣1,2,左璇3,胡程达1,2,成林1,2,李彤霄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气候中心).涝渍对夏花生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郑艳姣1,杨再强1,2,王琳1,杨世琼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中国南方设施番茄高温热害风险区划[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孙爽1,王春乙1,宋艳玲1,杨晓光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我国北方一作区马铃薯高产稳产区分布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
任传友,姜卓群,苏小琁,米前川,王婧,李玥,高西宁(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水分胁迫/复水对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21,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