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翔,刘炜,姚生海,盖海龙(青海省地震局).基于无人机测量的微地貌提取−以昆中断裂(巴隆-温泉段)为例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李文静,翟国方,陈伟,刘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安徽大学商学院;南京邮电大学地理与信息生物学院;宜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基于避难弱者需求视角的县域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长宁“6·17”地震灾后调研为例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张季,蒋玮,谭灿星,许紫刚,唐柏赞,庄海洋(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SV 波斜入射时地铁车站-土-邻近地表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李金香,谭明,孙甲宁,吴国栋,赵江涛,李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拜城MS5.4 地震无人机遥感快速灾情获取与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董林,桑志心,王蕾,夏坤,吴平川(河北工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1976 年唐山大地震CPT 液化数据库重构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袁庆禄,何伟铭,李楠,孙瑞婷(防灾科技学院).基于Logit 模型的居民地震保险购买意愿和行为的背离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冯思琦,吴清,沈鎏澄,王惠铎,温家洪(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1990−2015 年中国沿海低地地震高危险性地区的人口暴露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王国波,王垚,王建宁,董正方(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土-结构群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振动台试验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代友林,刘洋,梁远玲,肖本夫,杨璐遥(四川省地震局).芦山6.1 级地震与泸县6.0 级地震人员伤亡对比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尹训强,付忠余(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考虑SSI 效应的核电厂直立翼墙与排水沉管交叉体系静动力响应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殷琳,舒恩,楼梦麟,蔡海兵(宁波工程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结构地震反应的平面计算模型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杜航,杨云,郑江蓉,王俊,张扬,宫杰(江苏省地震局).青海玛多MS7.4 地震前b 值时空变化特征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陈力刚,张晓宇,邢康,贾漯昭(河南省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台站连续波形数据包实例解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王波1,陈少林1,高雷1,唐晖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与机场工程系;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地基土-反应堆厂房-核电辅助厂房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胡亚轩,赵凌强,张文婷,梁国经,綦伟(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吉林省地震局).吉林龙岗火山区形变特征与隆升机理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郑舒元,王建雄,崔建文(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云南省高校农业遥感与精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地震局).中缅油气管道跨断裂地震变形的GNSS 观测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陆新宇,景立平,余佳科,王展,齐文浩(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防灾科技学院).土-桩-钢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特征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庄海洋,于旭,刘英(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土-桩-隔震结构非线性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综述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闫静茹,张郁山,邓菲,李伟(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四川雅安地区场地地震动影响特征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陈少林.专题简介[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4期
-
黎益仕,吴健,赵凤新(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发展现状与定位初探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木妮拉·局玛洪1,艾力夏提·玉山1,2,李瑞1,2,刘代芹1,2,3,朱治国1,2,陈丽1,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2020 年伽师MS6.4 地震InSAR 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王波1,罗若帆2,3,宣越1,阿拉塔4,董孝曜2(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建筑物破坏机理与防御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云南省地震局).横墙对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李姜1,李铁纯2,张兴1,郭彦宇1(河北省地震局;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农村人口流动对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的影响研究-以张家口为例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陈欣,郑智江,刘文龙,吕传振,李林蔚(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基于AHP 的地震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王飞,康现栋,刘影,陈宏宇(北京市地震局).建筑结构监测与抗震韧性评估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任晴晴1,赵宜宾1,钱小仕1,李科长2,张艳芳1(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POT 模型的昆仑山地区地震统计特征分析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
周青春,黎益仕,高战武,罗浩,王继(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最小二乘地震波4D 球面扩散与吸收补偿方法及其应用研究1[J].震灾防御技术,2022,第3期
|